波新聞─張慶仁/高雄
AI能取代教師嗎? 當然能,也當然不能。理由是「非是即否」的普遍型提問,本就無法正確答覆一個其所面對的複雜世界萬象。對象不同,也就「能」或「不能」。
廣義而言,除正規體制內的幼兒園、中小學、大專院校的全職、代理、代課之教師外,教師也包括軍事訓練學校教官,矯治機構、矯正學校等總體機構內的教化人員,補教業者,民間組織或公司機構內的專兼職講師,以及非正式的家庭教師,甚至還可指任何傳授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術的指導者,如復健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輔導師、培訓講師、職訓講師、訓練人員、監試員、指導員等等。
試想人類世界的分工何等詳盡? 豈能一言道盡所有? 人們之所以直覺AI能取代教師,因自教師工作內容被過度簡化,成為一位僅是片面傳遞資訊的媒介機器而已。在某些學科或專業領域內的某個階段或某些過程,抑或是當面對某些單純問題和日常熟悉事件時,確實能被簡化為某種數據、概念、指令、公式、程式或行事模式。然而2023年,Amanda Reill在「如何輕鬆地做出好的決策(A Simple Way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裡卻稱,一個人每天平均要做33000-35000個決定。假設果真如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所言,AI機器人僅僅表達「請」、「不客氣」或「謝謝」等擬人性化語詞時,即得耗費價值數千萬美金的大量計算電能及防止硬體過熱的冷卻支援的話,則可斷言AI要全面做到取代人類的各類心智活動職業,尚稱過早。
在某些科技先進或富有國家,AI勢必相較更早有飛速取代某類教師的某些工作內容之機會。因為,有其適切的環境成熟條件與社會文化支持,譬如初階語言教學,技術操作學習,偏遠簡易醫療示範與指導教學等等。然而對某些尚未以智慧資本與精密工業為主文化的傳統機械產業國家,AI壓根兒尚無法獲得政府、足夠產業市場及公眾的支持,遑論普遍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