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志杰/高雄報導】
佛教教育迎向新時代,以智慧回應科技與永續挑戰
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科技革新與社會變動的當下,教育的使命也隨之重新被檢視與定義。由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與佛光大學共同主辦的「2025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於11月4日在佛光大學正式揭幕。本屆論壇以「佛學教育與永續發展」為主軸,來自全球16個國家與地區、共52所大學和學術機構的137位教育界與佛學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展開為期四天的深度交流,旨在透過跨國教育合作,探討佛學思維如何在科技加速變動的時代,為世界帶來更具溫度的智慧與力量。

心保和尚談「智慧共享」,佛學視野回應AI新變局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於開幕致詞中指出,AI科技的崛起,看似是技術突破,其本質卻是「共享智慧」概念的再現。佛教自2500多年前即以慈悲和智慧為核心修學,佛陀在無科技輔助的年代中,仍能廣度眾生、說法利益世間,顯示真正智慧不依仗工具,而從心性中生。心保和尚強調,AI是工具,智慧是修為。科技可以加速資訊傳遞,卻無法取代人心的覺照與慈悲。他指出,佛教教育的永續不僅是知識傳承,更是心靈養成與生命價值的引導。面對新科技,人類更需學習以善念駕馭工具,讓科技成為利益社會的力量,而非使人迷失的窗口。

全球佛教高教跨域合作,共探永續教育與和平未來
自2016年起舉辦「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已成為全球佛教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表示,今年首次將AI議題納入學術討論,是回應時代、及教育進化的必然。科技帶來挑戰,但也帶來開展新型人本教育的契機。
佛光大學校長趙涵㨗補充,論壇精神在於「同願同行」,透過大學間的合作,連結學術資源與佛法理念,培養具備思辨能力、同理心與社會關懷的新世代人才。他表示,佛大秉持星雲大師「讓每個人都念得起好大學」的理念,持續推動教育平權,讓知識與慈悲能在社會中流動,成為安定人心的力量。

在變動中尋方向,佛學教育以慈悲與智慧開創永續未來
本屆校長論壇不僅是高教合作的集會,更是一次回望心靈、展望未來的對話。面對氣候危機、科技加速與人口結構變遷,教育不再只是知識訓練,更是生命方向的導引。佛教教育透過慈悲與智慧的核心價值,提供人類在不確定時代中的穩定力量。
在「科技如何服務人性」與「地球如何永續」的全球議題中,佛學所揭示的自覺、利他與和諧精神,將持續透過教育,在世界各地落地發芽,照亮前行之路。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