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新北報導】 東亞首例「增強岩石風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ERW)玄武岩促進土壤增加碳匯試驗有成。該研究是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及京都府立大學生命環境科學研究科合作,於新北市三芝農田歷時15個月完成試驗。此次試驗以日本玄武岩粉末與有機資材為主要土壤改良劑,針對酸性土壤進行碳匯與作物生長效益評估。研究結果顯示,玄武岩粉末與有機資材合併施用後,可使土壤碳儲量提升20.5%,作物產量為完全不施肥的兩倍以上,同時能提升土壤pH值與增進作物營養品質。凸顯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各國積極推動減碳的背景下,土壤改良對環境與農業生產效益具高度潛力。此研究不僅為臺灣農業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全球負碳技術提供實證的基礎。
此次研究中,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特聘教授許正一表示,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國際目標,必須系統性地減少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來源,尤其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排放行為。因此,策略性地推動與實施負碳技術,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作法。在眾多負碳技術中,透過加速岩石風化作用,將玄武岩施用於土壤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方式之一。因此,此次三方合作從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透過種植玉米與狼尾草,並分別比較玄武岩粉末、有機資材,以及合併施用的方式,於酸性土壤田中進行自然碳匯試驗。

京都府立大學生命環境科學研究科副教授中尾淳(Atsushi Nakao)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玄武岩粉末與有機資材合併施用的效益最佳,不僅可使土壤碳儲量提升20.5%,作物產量更提升為完全不施肥的兩倍以上。而玄武岩粉末施用也使土壤pH值由5.1提升至5.7,並維持15個月,有助於改善臺灣65%酸性耕地的作物生長條件。整體而言,雖然單獨施用玄武岩短期內對穩定型碳庫貢獻有限,但與有機資材合併施用後,不僅有效捕捉並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可對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及作物生長提供具潛力的正面影響,兼具環境永續與農業生產策略效益。

此外,根據英國洛桑研究所調查數據顯示,自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作物中鋅、鐵、銅等微量元素濃度持續下降,導致作物營養密度降低,進而引發「隱性飢餓」問題。這反映出農業過度依賴氮、磷、鉀等主要肥料元素,而忽略了其他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的微量元素。因此,在推動負碳技術的同時,亦須兼顧土壤健康與食物營養品質。玄武岩施用不僅有助於碳封存,亦可能補充土壤所需的微量元素,為農業永續與人類營養安全提供雙重效益。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基金會以農業支持生態系統永續的概念,近30年來,持續於有機與友善農業中不斷試驗與實踐,以「生產、生態、生活、生命」四生精神開展出的綠色保育、保種行動、本土雜糧復耕與里山地景生態營造等行動。未來基金會將持續與學術、技術團隊合作,導入先進負碳技術與管理方法,為全球農業促進生物多樣性、降低溫室氣體而努力。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