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台北報導】 在全球矚目的紐約氣候週期間,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TGECA)與世台聯合基金會(STUF)共同主辦、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協辦的「脆弱族群的抗高溫調適(Heat Adaptation for Vulnerable Populations)」論壇中,與會者聚焦極端高溫對脆弱群體的健康、經濟與社會影響,並分享實務上的科技創新運用的案例。
圖一、活動共同主辦方TGECA與STUF和講者們合照
「在面對氣候變遷時,我們並非無能為力。」活動首先由環境部長彭啟明開場致詞,他提到台灣已經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平台推動更多行動方案,深化制度設計、擴展社會參與,並建立常態性資料更新、警示通報與評估機制,這場論壇不只是台灣與紐約的對話,更期待能將今天的討論轉化為明日的解決方案,攜手共進。
圖二、環境部彭啟明部長於活動錄影致詞
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TGECA)創會理事長陳惠萍表示,針對高溫調適、性別平等以及脆弱群體的氣候韌性,協會於2024 年啟動的性別淨零網絡,將性別平等融入淨零轉型與氣候行動,並為更多女性與女孩培養技能,並為弱勢群體建立氣候韌性。STUF亞太中心理事申心蓓則期許,記住每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真實的人,例如祖母、孩童、鄰居,行動不只是基礎建設或科技,更是以關懷保護人與社群。
圖三、TGECA陳惠萍創辦人介紹歷年溫度節節創新高
陳惠萍在演講時指出,每升高攝氏1°C,女性承受熱風險約增加4%,為此TGECA提出「酷涼魔法使」的計畫,首先在城市舉辦工作坊,接著將進行「酷涼魔法使」的培訓,邀請社區女性及少女參與。透過性別回應高溫調適主題,從個人層次來看,不同城市與年齡有不同的個人降溫策略。公共政策上,協會也帶領大家思考具性別包容的避暑場域。例如:圖書館、社區婦女服務中心、學校、美術館、女性健身房等。這些空間應具備以下特質:安全性、可及性、舒適性、性別敏感服務、社區與包容性。
圖四、TGECA陳惠萍創辦人分享「酷涼魔法使」計畫
TCAN成員、主婦聯盟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則指出,未來台北每年恐有20天超過36度,且熱點多集中在低收入社區,居民冷氣設備少,獨居長者也是脆弱族群,因此政府開始針對戶外勞工、慢性病患者及獨居長者推出策略,並由中央、地方與社區協作,啟動示範計畫與脆弱族群辨識,仿效邁阿密、亞利桑那設置「首席耐熱官」,專責處理調適而不僅是減碳議題。
圖五、TCAN暨主婦聯盟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線上進行分享
Tailwind Futures聚焦氣候調適科技的早期投資,關注跨領域合作如何運用科技應對極端高溫,高級顧問Brooke Zhang提到,建築、能源業的首批客戶偏向男性勞工,但科技設計層面需考量不同性別與使用者需求,避免反調適(maladaptation)風險,而Tailwind Futrues正開發針對投資人的「調適科技風險指引」,協助識別潛在負面影響。
圖六、Tailwind Futures的Brooke Zhang分享設計層面需考量不同性別與使用者需求
在實務經驗中,新創企業Eztia由在台灣出生長大、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的Tiffany Yeh所創辦,
本次邀請該公司的內部總監Connor Lewis展示自家產品,他表示:極端高溫對健康與經濟衝擊極大,受影響產業主要是農業與建築,女性及弱勢群體承受更大風險;團隊為此開發先進混合材料Hydrault,可降低皮膚溫度13°C,持續16小時,在設計上特別針對女性、建築工人兼顧性別與使用者需求,希望未來讓降溫設備可負擔、易取得,並透過政府與商業合作推動規模化與人道救援。
圖七、Eztia Connor Lewis分享兼顧性別與使用者需求的降溫產品
Out for Sustainability倡議主席、QueersXClimate創辦人Diego de Leon提醒,在國際上已有23個國家將LGBTQ+議題納入國家調適計畫(NAP)然而,資源不足的國家往往難以有效參與國際談判或提出氣候承諾,需建立機制確保弱勢群體的聲音被聽見,熱浪與極端氣候對脆弱社群的影響深遠,他強調不只LGBTQ+,兒童、老人、孕婦或移工也面臨高風險。
圖八、QueersXClimate創辦人Diego de Leon提醒確保弱勢群體的聲音被聽見
活動同步於線上與實體舉辦,約有50人共同參與。本次論壇活動也結合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由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帶領三位青年:李佳穎、雷心媛與林玟萱,共同參與紐約氣候週,並協助周邊論壇的籌辦、主持及擔任講者,親身參與國際交流,充分展現台灣年輕世代的積極行動力。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