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煥
近年來,教育主管機關面對外界質疑教師缺額為何遲遲不開,總是以「少子化」作為回答。少子化彷彿成為教育政策的萬用藉口:班級數下降、人力需求減少,因此縮減正式缺額乃「不得不然」。然而,這套說辭經不起檢驗。真正的原因,不在於學生人數的變化,而在於政府不願投入教育經費,把「省預算」凌駕於教育品質之上。
筆者日前曾呼籲:教育制度不該以「省錢」為優先,而應確保足額正式師資。但文章刊出後,來自部分正式教師的回應,卻更顯現出制度的冷酷。許多正式教師在未轉正前,也曾歷經代理的不穩定與焦慮;然而,一旦「上岸」,卻轉而支持縮減缺額,甚至貶低代理教師的價值。這種「上岸者推船」的心態,不僅令人心寒,也突顯教育職場階層的固化。
更有教師直言:「聘代理教師的好處,就是隨時可以讓他們走,學校也能挑選自己喜歡的人。」這句話赤裸揭露出教育現場的權力運作:學校傾向倚賴代理制度,以低成本養成「御用教師」,同時迴避開設正式缺額的責任。長此以往,教育資源逐漸淪為少數人操控的籌碼,而非以學生需求為核心。
結果是,校園出現日益嚴重的二元分化。正式教師享有穩定聘任、完整福利與專業尊嚴;代理教師則被視為「臨時工」,待遇不穩、地位低落。諷刺的是,兩者在專業養成與教學能力上並無本質差異,卻因制度設計而被切割成兩個階層。這種結構性不平等,既削弱教育工作者的士氣,也侵蝕學生的學習權益。
政府與地方主管機關習慣把矛頭指向少子化,卻忽略教育本質是一種長期投資。班級數量的變化固然會影響需求,但不足以解釋缺額長期凍結的現象。真正的關鍵,在於主管機關選擇用「代理教師」這個低成本方案取代穩定編制,把教育當成節流工具,而不是國家資本。
這樣的制度設計,對個人與世代都造成沉重代價。筆者一位同窗,為了正式資格奮戰二十年仍未「上岸」;即使有人在四十歲前終於考取,隨著退休制度改革,往往因年資不足而無法獲得合理保障。教育成為高風險、低報酬的職涯選擇,優秀人才自然望而卻步。這不只是個人的挫敗,更是整個世代教育的空洞化。
要解決困境,單靠抱怨無濟於事,必須透過制度性調整。以下筆者提提出四個方向,期望決策者正視:
第一,正式缺額必須穩定釋出。
教育部與各縣市政府應依據學校需求與課程規劃,定期公開釋出正式缺額。長期依賴代理填補,只會讓教育現場更加失衡。教師的職業安全,是教育品質的根基。
第二,保障代理教師待遇與尊嚴。
雖然代理教師今年已能「續薪」,但在考績獎金、年資認定、升遷規劃上仍存在差別。長期將代理視為「次等公民」,不僅傷害其專業尊嚴,也形同浪費一大批專業人才。保障待遇,是公平,也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條件。
第三,設立代理比例上限。
單一學校的代理比例不應超過 10%,甚至以 5% 為目標。代理應是短期補充,而非結構常態。唯有設限,才能迫使主管機關正視缺額不足的問題,避免學校濫用代理人力。
第四,建立公開透明的轉正管道。
對於任教多年且表現優良的代理教師,應透過專業評鑑、年資累積與服務績效給予合理加權,讓他們有明確的未來方向。如此既能避免人才流失,也能讓教育現場更穩定。
這四大方向並非理想化,而是現實可行的解方。若缺乏制度設計,代理教師將持續被邊緣化,正式缺額也將繼續凍結,教育品質終究無法改善。
教育從來不是單純的財政開支,而是一項關乎國家未來的投資。若政府只以算盤思維規劃師資政策,受害的不只是代理教師,而是全體學生。台灣教育的未來,不該再被「少子化」這個假議題掩蓋。真正需要直面的,是政府不願投資教育的心態。唯有保障師資專業與公平,讓正式與代理教師都能在合理制度下發揮專業,教育品質才可能回歸正軌。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