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 「2025第五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地方知識與地方創生」11月7日在民生校區登場,吸引許多關心地方發展的師長和各界貴賓與會。上午開幕式及兩場專題演講在五育樓四樓國際會議廳登場,包括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陳美伶董事長主講「台灣地方創生之現在與未來─科技、人才、創新、永續」,阿里港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吳庚元(教育部首屆本土教育推展貢獻獎得主)主講「地方家族誌:屏東歷史的另一頁」,帶領大家以不同角度認識地方,了解屏東,並結合科技、環境與永續等理念,創新再創新,甚至邁向國際,走向未來。
首先由屏大原住民同學組成的「古源穗藝術團」表演,帶來最在地最美麗的文化風景。陳永森校長致詞表示,「屏東事就是屏大的事」,其具體落實就是「屏東學」。在「地方創生」之前,30年前就跟著陳其南老師做社區營造,很多人就在社區活動注入了台灣最深的活力,並且有很多具體的展現,上個月的花蓮光復的「鏟子超人」就是其一,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這種自主投入災區搶救的案例,這些都是慢慢經營得到的效應,我們要的不只是人的溫暖,更多的是在民間裡面的活力。
陳永森校長強調,一個大學之所以存在,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融入社會,對這塊土地有愛。一旦你的心跟這塊土地連結在一起,你做什麼都對;沒有心的話,就完全不是。3年前屏東大學把人社院共同必修的屏東學,變成全校共同必修的課程,把屏東學在各個不同面向融入到課程中,並將地方創生與在地結合,「屏東事就是屏大的事」不只是口號,因為屏大的老師都是深入地方經營,哪個鄉鎮有需要,屏大就馬上去支援,包括產業、人文、教育等不同面向。

陳校長感謝陳美伶董事長專程來做專題演講,帶大家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地方創生,屏東大學則是從地方做起,感謝歷年來許多師長的帶領,讓屏東學走過將近20個年頭,除了與各地連結,甚至與日本的地方創生連結,今年還要帶著高中端的學生去做見習。
屏東大學在地方學的經營很紮實,地方學的延續要靠很多不同面向的人加入,知識體系的延續,要透過大學端的知識建構,這是大學存在的意義。屏東大學透過各種出版品,透過不同的實踐,讓學生老師知道屏東有這麼多的活力與深度,感受到屏東的溫度。
被譽為「台灣地方創生教母」,也是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董事長,在演講中力倡「全齡共創」,她拋出問題引領大家思考,從中央各部會到地方鄉鎮公所,大家都在喊地方創生,大家都知道要創新要改變,但是要創新什麼?改變什麼?考驗對地方的了解,還有對未來的掌握度。不能僅僅憑空想像,也不能故步自封,冥頑不靈。在一個老地方長出一個完全不相關的新玩意兒,到底算不算地方創生?新與舊之間的磨合再重生,才是地方創生的意義所在。

陳美伶董事長提及,盤點地方是重要的第一步,先知道自己有什麼,再著手結合科技、環境、永續等理念創新、創新再創新,「愈在地愈國際」,要從在地出發,才能邁向國際,走向未來。她也提及「地域品牌」的重要性,除了台積電,還有什麼品牌足以代表臺灣?又有什麼能代表屏東?「我可能看不到未來地球的樣貌,但我們的子孫一定知道,我們現在為他們做了什麼」,陳董事長以此做為結語,鼓勵大家攜手並進。
接著由從事文史工作30年的吳庚元理事長主講「地方家族誌:屏東歷史的另一頁」,吳理事長從1897年里港鄉藍家仕紳群像的老照片講起,再講到萬丹鄉四大商號之一的「芳美號」李南家族、萬丹鄉張山鐘家族、屏東市林英良家族、吳葛家族等,透過各大家族的脈絡爬梳,順藤摸瓜,具體呈現昔時上流社會,家大業大,十分講究門當戶對,透過締結婚姻,各大家族的關係盤根錯節,開枝散葉後,在台灣政商界及各個領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十分深遠。
下午還有多場論壇,包括海洋產業地方創生論壇、兩場地方創生、一場地方知識、一場地方文學與教育共15篇論文發表,最後則是由人社院賀瑞麟院長主持的跨院圓桌論壇,為一整天豐富的知識交流與對談畫下圓滿句點。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