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近來,台南律師梁家瑜頻繁接受媒體訪問,對外強調自己遭「詐團設局」、「被抹黑陷害」,甚至以「沉默換真相」、「法律尊嚴不容踐踏」的語言,刻意營造受害者形象。然而,當事人向本報陳述,真實情況與梁家瑜對外說法有明顯落差,她所涉的三項法律爭議,目前均仍在正式偵查中,並不存在撤案、不起訴或查無實據的結果。
當事人指出,梁家瑜遭控非法取得並洩漏案件相關個資,包括通訊紀錄、身分資料及訴訟內容。法院文件與調查卷證已移交地檢署偵辦,且涉及律師身分,屬極為嚴重的倫理違規與刑事問題。法律界人士直言,律師握有敏感個資卻疑遭刻意散布,已觸犯《個資法》與《律師倫理規範》,情節重大,絕非「遭抹黑」能輕描淡寫。
除此之外,梁家瑜另涉及偽造文書、使公務員登載不實及逃漏稅等案件,同樣由地檢署偵查中。司法人士證實,這些程序從未有「撤銷」或「不起訴」的結果,顯示案件仍在審查階段。但梁家瑜卻持續透過自媒體及特定媒體管道大量放話,甚至暗示自己「被報復」、「有人害她」,刻意引導輿論相信她已被平反,試圖先在社會上取得「無罪宣判」。
第三件爭議涉及三項個資案,梁家瑜不僅掌握當事人個資,連醫療資料都遭不當取得並外流,此行為觸及高度隱私、法律與倫理紅線。該案目前已送至律師公會,正由紀律委員會評議中,尚未做出任何處分或平反結果。醫療紀錄屬最敏感個資,連醫療院所與公務單位取得都受高度限制,若律師涉入外洩,不僅損害職業信任,更可能被認定為嚴重違紀行為。「這不是口舌之爭,而是法律問題。」
正常情況下,案件未結、指控未釐清,當事人應低調配合司法調查。但梁家瑜反其道而行,不斷以情緒化、政治化敘事對外發聲,試圖將司法爭議轉為輿論戰,藉媒體曝光塑造「被迫害者」的人設。法律界人士批評:「在沒有任何司法背書前就高調自清,只會讓外界懷疑她在迴避焦點、操作媒體,而不是面對證據。」
事實上,三件案件仍處偵查程序,法院未認定無罪、未洗清名譽,也未撤案。梁家瑜卻搶先透過輿論包裝形象,甚至指控他人設局、造謠,法律界擔憂,此舉可能干擾司法公信力,將法律問題變成公關戰。案件真相尚待釐清,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沒有司法結果前,自封清白、訴諸媒體、情緒敘事、操作輿論,只會讓更多疑問浮上檯面。各界將繼續關注最終審判,還原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