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 -戴貴立/新疆連線採訪
唐朝在西域設了兩個都護府,安西控制南疆和塔什干等國,北庭則控制北疆和哈薩克等地。
北庭府城在當時有軍隊一萬多,百姓五萬,是商人集中之地。一位教授參訪的過程很有趣,從烏魯木齊到這個遺址開高速公路要兩個小時,下午到了後卻未開放,見無人看管,就翻欄竿進去,結果有管理員氣急敗壞開車過來質問,遊客就解釋了一番,套了交情,結果管理員得知是教授學者,通融且讓他們坐上車,載訪客在遺址中到處繞。
長方形的古城周邊有五六公里,幸好能搭車。用Google 衞星地圖觀察這個遺址十年,以前多是田地,近幾年看到整理得比較好,還修了博物館。
位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的北庭故城遺址,核心區域占地1.5平方公里,屬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從空中俯瞰,故城的大格局清晰可見,大致分為一內一外、一大一小兩重城。
一位教授指出:「有意思的是,兩重城都是完整的城池,均有城牆、壕溝和城門,城牆每隔60米左右設一馬面,每一段城牆中部有一座和馬面合二為一的高大指揮台。」
考古發掘證明,北庭故城基本是唐代中央王朝通過庭州、北庭都護府為代表的機構,在統治西域150多年間不斷建設完成的。其大小兩套城牆的變化,反映了故城從庭州到北庭都護府的發展演變歷史。
作為天山北麓的一處古代城市遺址和古代絲綢之路北道必經之地,北庭故城見證了唐至宋元時期特別是唐代中央王朝對新疆的有效管轄和絲綢之路的繁榮暢通,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實物教材,對於貫徹落實「文化潤疆」工程、實現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大陸學界認為,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40餘年考古發掘還原千年古城 1979年6月的一天,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人員從北京來到新疆,原本計畫去南疆進行考古發掘,但因為汽車出現故障,不得已行至昌吉州吉木薩爾縣。
考古隊無意間聽說當地發現了精美壁畫,於是急忙趕到現場,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座高昌回鶻佛寺遺址,也就是後來證實的北庭西大寺遺址。由此,北庭故城進入人們的視線。
經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准,1979年7月中旬至10月底、1980年7月中旬至9月底,考古隊兩次對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隨著發掘的深入,佛寺東部、被當地人稱為「破城子」的面紗逐漸揭開,這正是後來被證實的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北庭故城。
考古隊經實測和踏查發現,北庭故城為內外兩重城,內外城均系夯築,其形制基本一致。內外城都有敵臺、角樓和較密集的馬面,外城還有曲折的甕城,其北又有羊馬城,城牆之外均繞以寬闊的護城壕;馬面、敵臺、角樓和甕城等都使用了栣木的做法。
這種平面佈局和構築特點反映了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傳統的築城技法在西域的推廣使用。
2016年5月至11月,考古隊再次對北庭故城遺址進行發掘,在外城牆南門發現了一枚唐代的開元通寶錢幣,在探溝中發現了具有唐代特徵的陶器殘片、方磚殘塊等及一些碎畜骨。
考古清理發掘工作,直接證明了現有古城外城牆主體為唐代所建。
2018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吉木薩爾縣文物局,對北庭故城內城西門、內城北門、外城北門、外城南門4座城門和一個佛寺,總計5450平方米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勘探。此次發掘的面積是北庭故城遺址發掘面積最大的一次,主要出土了錢幣(基本是開元通寶)、蓮花紋地磚、瓦當殘片、筒瓦殘片、陶器殘片和動物骨角等文物,發現的遺跡有內城西門和北門門洞及排叉柱、外城北門門洞及木地袱、平鋪的蓮花紋地磚、晚期酒坊等。
考古發現證明,古城的格局基本上是唐代通過庭州、北庭都護府為代表的機構,在統治西域150多年間不斷建設完成的,大小兩套城牆的變化反映了故城從庭州到北庭都護府的發展演變歷史。
高昌回鶻和元代基本沿用唐代北庭的形制佈局,僅做局部的修補和更改。
圖:信教授提供 文章參考:中国民族报 | 作者: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