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常雄/高雄報導】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自管處)為掌握園區台灣獼猴族群之數量、健康以及疾病狀態,每隔數年會委託專業團隊進行園區之獼猴調查,112-113年度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陳貞志教授團隊進行研究,發現調查期間(112-113年)壽山地區的臺灣獼猴族群數量相較過去有所下降,推測與長期宣導及公告禁止餵食有關。自管處張登文處長表示,壽山獼猴長期習慣人類餵食,導致人猴間的距離被打破,因而衍生人猴衝突問題。餵食行為不只有害獼猴健康,還會改變獼猴生態習性。相對於自然環境,額外增加的食物會導致族群承載量上升,使獼猴數量增加。
自管處長期進行監測 掌握獼猴族群動態:自管處表示,自100年年底迄今,已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進行3次獼猴族群數量調查。102年研究由蘇秀慧教授團隊執行,估計壽山獼猴族群數量約在1,153~1,615隻左右(調查範圍不含北壽山自強營區);平均出生率約55.2%。104-105年由裴家騏教授團隊執行,當年度估計獼猴數量約在1,299~1,675隻區間(本次調查範圍含北壽山自強營區);平均出生率71.1%。最近一次(112-113年)由陳貞志教授團隊執行,獼猴數量估計約822~1,000隻,平均出生率43%(調查範圍不含北壽山自強營區)。自管處表示,壽山獼猴受人為干擾嚴重,出生率相較國內其他地區明顯較高。此次調查獼猴平均出生率下降,整體獼猴族群量也有下降,顯示長期宣導「禁止餵食」具有成效,使壽山獼猴的族群量自然下降。
族群量雖下降但獼猴行為改變 更偏好靠近人類環境:112-113研究追蹤了壽山的3個猴群,分析發現猴群傾向於步道上及其周邊樹林活動,與過往文獻相比,活動範圍更小。顯示壽山獼猴的棲地選擇個偏好靠近人造建築、道路與步道,該棲地選擇結果可能受到人類餵食影響。自管處說明,民眾時常認為壽山獼猴數量增加,事實上,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壽山獼猴族群量近年來是下降的,但獼猴行為改變為更偏好靠近人類環境,長時間在人類環境逗留,因此讓民眾誤認為獼猴數量有增加,顯示仍需要透過教育宣導來重新建立人與獼猴之間的新關係。
壽山特色獼猴快閃課程 在地學童也加入宣導行列:自管處表示,臺灣獼猴是高智商的動物,壽山人猴衝突是經年累月人為餵食所導致的結果,需要長期宣導才能改善。因此自管處已推出多套具有特色的「環教快閃課程」,有「獼猴臉書」互動遊戲、「獼猴彈珠檯」和「Monkey出任務」獼猴布偶裝舞蹈…等創意宣導手法,運用週末假日在登山口、奉茶站和西海岸等遊客聚集區域,以簡短的5分鐘互動遊戲吸引遊客興趣,宣導「不餵食」、「不接觸」、「不挑釁」和「食物不露白」等如何和獼猴和平共處的概念。連壽山在地學童「壽山國小」和「壽山國中」也加入宣導的行列,壽山國中更培訓一批「青年解說員」,自行打造創意又吸睛的宣導道具,加入宣導的行列。
自管處會將活動照片分享在臉書粉絲專頁,想知道更多活動訊息,請追蹤自管處臉書粉絲專頁:Facebook搜尋「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按「讚」並設定為搶先看,才不會錯過精彩活動訊息。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