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一蓋宇仁/台中
關懷新住民、促進多元共融,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課題。由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壹元書院與台中YMCA共同主辦的「八方藝術節」,以「文化交會・藝術共榮」為核心理念,透過藝術市集、文化展演、主題特展與手作工坊四大主軸,打造一個多元族群交流的平台。首波活動將於本週六、日(5月17日至18日)在國美館戶外廣場率先登場,結合世界博物館日,為系列活動熱鬧揭幕。
活動現場特別獲國美館館長陳貺怡博士親臨支持,展現對新住民文化議題的高度重視與鼓勵。陳館長親切參與市集體驗,駐足於「老普洱茶宗師」攤位,與茶藝師石宗仁老師及陶藝收藏家陳憬耀大師互動交流、品啜台灣老茶。陳憬耀特別介紹其珍藏的宋代黑釉陶器,指出此類器物多以含氧化鐵釉燒製,色澤深沉、質感內斂。近年有研究推測,這些陶片在加熱後能釋放遠紅外線,有助於改善水的分子結構,使茶湯口感更顯柔和甘甜。雖尚無定論,但這樣的經驗延續了古人對器物與生活細節的敏銳感知,也讓破片承載新的美學想像。館長的參與,不僅拉近了藝術與民眾的距離,也深化藝術、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連結。
本次藝術市集邀集來自臺灣及多元文化背景的17組創作者與品牌共同參與,展現新住民的創意能量與文化多樣性。其中包括來自上海新住民的卞健文,也是市集招集人,她創立的「玩易寶石」品牌是台灣首位取得國際鑽石鑑定與設計資格的新住民女性,其設計融合東方古典與當代簡約風格,展現獨特的工藝美學。
來自東勢的「細手物染工作室」,由越南新住民阮芳鴛與在地客家團隊合作,以植物染創作手工藝品,體現文化共生的精神。活動現場,阮芳鴛與其團隊更穿上藍染服飾,演奏排笛,為市集增添歡樂氛圍,讓民眾沉浸於多元文化的節奏與創作中。
來自藏族社群的「卓瑪Dolma餐廳」則帶來地道藏式料理;「埔里農家」與「豆豆龍」則由弱勢婦女自營,提供當地茭白筍、木瓜等農產品,展現農村婦女的自立力量;支持小農與食農教育的「檸檬生存指南」,推出檸檬飲品與創意商品,結合永續理念與土地情感,傳遞青農世代的創意活力。其餘參與單位如「七號藝術空間」、「自在工坊」、「數藝通」、「藝釩珠寶」、「李何咖啡」、「金岱珍藏」等,也展出茶器、飾品、蝶谷巴特、3D列印工藝與礦物標本等多元作品,共同呈現豐富的跨文化風貌。
「八方藝術節」的藝術創作展覽也將於5月24日登場,由新加坡國寶級藝術家黃意會率先開展,邀請大眾走進國美館,聆聽藝術家的創作故事,感受跨文化的藝術對話。透過藝術作為溝通橋樑,「八方藝術生活節」期望促進文化理解,激發創意交流,實踐新住民與在地社會的共融共榮。